鲍豪斯教育|www.baohaosiyishu.com|2018-05-19 17:21:40
摄影本就是玩弄光影的艺术形式,如果你学会了如何控制光线,那拍出来的照片大抵也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在知道了传感器的“性能局限”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学会如何“控制”光线。
上周我们所说的“动态范围”,不知道各位是否还有印象?(不知道的同学可以去《手机摄影教程第一季 谈谈基本的曝光理论》复习一下)简单来说,由于传感器的性能问题,我们在“记录”某个场景的光影层次时,总是无法记录完全,而拍照设备能够覆盖的光影范围,我们就称之为“动态范围”。
传感器的记录范围是有限的。
既然动态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就得好好去利用。利用的方式有积极与消极两种:积极的方式是通过补光减光以压缩眼前场景的明暗比,以达到所需细节能完全被相机记录的目的,只是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费钱,一般只用于专业摄影;另外一种消极的方式则是主动选择最合适于表现主题的光影范围,即使其他部分细节没有能完全记录下来,也无碍于基本主题的表达。而这种方式,就是手机上最为常用的曝光技巧了。
主动控制范围的方法
所谓的“主动选择合适的光影范围”,其实就是控制好“曝光”,也就是控制好ISO、光圈、快门时间这三大曝光要素了。如果还有朋友不太明白这三大要素是什么东西,可以看下面的一段注解。当然,了解的朋友跳过就好。
曝光三要素
ISO代表的是相机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ISO越高,在同等条件下相机能够捕捉的光线越多,照片也就越“亮”。光圈是镜头上所开的一个孔。“孔“越大,那么进入的光线就越多,照片就越亮。快门时间则是传感器持续记录光线的时间。快门时间越长,则照片越亮。
如果拿人眼作为类比的例子,那么ISO就相当于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数量,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捕捉到的光信息就越多;光圈就相当于瞳孔的大小。瞳孔越大,单位时间内进入视网膜的光线就越多,所以人眼一般在阳光强烈的时候会变小以减少摄入视网膜的光线;快门速度,姑且可以理解为眼皮一闭一睁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则进入人眼的总光量就越多。
这三个参数共同限制了能够进入照相系统的光线强度,所以绝大部分学习摄影的朋友第一个要学会的就是如何配置这三者的关系。但在手机上来说,大部分人采用的都是自动曝光模式,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测得要拍场景的光线强度,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自动计算出合适的三个要素,并不需要人亲自动手。
而且手机摄像头一般采用的都是固定光圈,所以一般算法决定的也就是ISO与快门时间的组合。虽然自动曝光模式简单易用,让每个人都能够顺利得拍照,但实际上自动测光模式也有着先天的缺陷。
愚蠢的自动测光模式
如果要弄清楚自动测光模式的问题,我们就要从最基础的测光过程来理解。摄影是记录光线,而这些光线则大多是从被摄物体上反射过来,这些物体里有像“雪”这样非常白、反射率很高的;也有像“煤炭”这样很黑、反射率很低的。两者的反射率不同,所以人眼所看到的灰度也就不同,但是测光算法却是一个固定的黑箱,它只能够依照测得的光线强度进行一个固定的还原,这么说比较抽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
目前绝大部分照相系统的测光算法,就是将被摄物体“百分百还原成18%中性灰”来设计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拍摄何种物体,测光算法都会默认该物体为18%反射率进行计算出相应的曝光三要素。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曝光了。下面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实例:
同样的,像煤炭这样黑色的物体经过自动曝光之后,也会形成那样中性灰的颜色。与雪不一样的是,由于此时煤炭的反射率相比18%更低,所以自动曝光算法计算出来的进光量相比人眼看到的要稍多一些,所以我们会看到画面整体上更亮,但是煤炭的黑色却没有得到还原。
但是很麻烦的是,我们本来使用的就是自动模式,我们并不清楚ISO和快门时间是多少,那么我们也就没办法去调节(事实上自动模式下也没有参数给你调)。那么这时候,人们就发明了一种可以微调明暗的新参数,你可以把这个参数与曝光三要素放到同一个层级上去理解,那就是“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有什么用?
“曝光补偿”的原意就是对自动测光系统所得结果进行人为补偿。上面笔者已经举过两个例子,雪会因为算法的原因“少算”一部分光线,所以往往无法获得充分曝光,这时候就需要你用曝光补偿把“少算”的那一部分光线“补偿”回来,这样你就可以得到一张正确曝光的照片。煤炭的部分,也是同一个道理。
服务热线 / Service Hotline
17611755701中国 • 北京 • 总部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兴贸三街珠江四季悦城19号楼802号
北京校区:17600488699
成都校区:17611755701